我從小就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糧食的好習慣。進入電化公司工作以來,以周圍領導和同事為榜樣,身在以節(jié)約為榮的環(huán)境中更是耳濡目染,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光盤達人”。電化公司餐廳里隨處可見節(jié)約糧食的醒目提示標語,倡議書張貼在顯眼的位置,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節(jié)約糧食,以浪費為恥。打飯的時候也要按量索取,不能索求無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今年公司開始統(tǒng)一運行點餐APP系統(tǒng),實現(xiàn)精細化管理,后廚按照就餐需求購買食材、準備飯食,我們提前下單,按單取餐,有效的遏制了鋪張浪費的現(xiàn)象。
有一次,我向我媽展示了公司的點餐APP,并炫耀公司的餐品物美價廉。她瞄了幾眼,點點頭便上樓去,過一會她再下來的時候,手中拿著一沓發(fā)黃的紙。她遞給我說:“你看看,這是我媽過去的記糧薄,跟過去比起來,你們是生活在天上了。”我不禁想嘲笑她一番,一個手機APP是科技發(fā)展的成果,哪是一沓舊紙可比的,哪就生活在天上了。不過,我還是暫時按捺住心情,姑且翻了翻。
這沓紙充滿歷史歲月的痕跡,經過經年累月的磨損,紙張已經變得異常薄軟,只要稍微用力,一張紙就會分崩離析。寫在上面的字跡模糊不清,有的地方墨跡黏成一片,根本認不清內容。不過,從大致來看,條目編排,每條記敘的都與糧食相關,還有糧食的買賣記錄,我揀幾條清晰的錄述。
“在碓臼上一搥一碓的將米搗爛,用籮子篩一下細面,粗的再一搥一碓的搗篩,如此反復,不舍得扔,終于將二升米搗成了細綿綿的軟米面。”
“一頓稀飯下三勺子米,每天兩頓,隔天吃一頓窩窩頭,六天一頓撈飯,剩下的天數都是稀飯,有時候和點菜和山藥。”
“五斗糧食,五斗糜子,攪拌上三斗谷糠,兩斗黃米糠,一年差不多夠隔一天吃一頓窩窩頭。”
這些記敘里的有些詞匯很陌生,我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我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當時糧食的緊缺,生活的窘迫。我沒有經過艱苦的年代,記憶中一直都是大米白面陪伴我長大,谷糠這樣的詞匯,也只會出現(xiàn)在他們長輩的口中,很難想象是真實的存在著。
“你過去就吃這些呀?”我驚訝的問。
“對呀,你還沒看見吃樹根樹葉吧。”我媽說,“你們生活條件好了,也要懂得珍惜糧食,過去一粒糧食也要掰三瓣吃的。”
媽媽的教育,頓時讓我茅塞頓開。此刻,那些密密麻麻、模糊不清的字跡有了生命,它們不再是用筆寫在紙上的無生命的字,而是有著頑強精神流動的生命體,經歷過忍饑挨餓的歲月,才能明白糧食充足、選擇多樣的年代是多么的幸福。我生長在物質比較充分的年代,更加懂得了珍惜糧食的可貴可敬,那節(jié)約下來的一粒米看似微不足道,可那每一粒米的背后都代表著一個大時代,一段崢嶸歲月,一種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馬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