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上收到好朋友發(fā)的冬至祝福短信,叮嚀別忘了吃餃子,我一瞬間有些恍惚,沒想到時間的腳步竟然走的這樣的快,2020年都到了年尾。今天已經(jīng)是2020年最后一個節(jié)氣---冬至。冬至大如年,記得小時候每次在冬至的前一天,爺爺奶奶都要進(jìn)行“熬冬”。“熬冬”是老榆林人在冬至前一天舉行的傳統(tǒng)飲食活動。“熬”是一種陜北普通百姓慣常使用的烹飪方法,例如“熬菜”。而在冬至前一天的“熬冬”可能寄托了陜北人對生活的向往,希望能熬過寒冷的冬天,洗去一年的疲勞。
都說榆林人講究,吃飯尤其是,比如冬至前一天的“熬冬”。由于榆林人對羊肉偏愛有加,“熬冬”就是熬羊頭,煮羊蹄、羊雜。爺爺奶奶會將清洗好的羊頭、羊蹄加入佐料放進(jìn)大鍋中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順著這股熱氣,總能看到爺爺眼里的笑意,那會兒我總是問爺爺,你是不是覺得太香了,饞的不行。爺爺總是笑著回應(yīng),我的憨孫女喲,爺爺人老了,哪還饞這口吃的,爺爺是覺得現(xiàn)在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記得小時候特別害怕吃羊頭,家里每次煮好的羊頭羊蹄,我只挑羊蹄啃一啃,但是那會兒爺爺總讓我吃一點羊頭,不多吃,就吃一點。他會從羊頭上給我撕一點羊皮讓我嘗一嘗,這樣爺爺就認(rèn)為我不會被寒冷的冬天凍著了。
過了“熬冬”,第二天便是冬至了。奶奶和媽媽就會將前一天“熬冬”煮好的羊肉、羊雜和其他配菜等燴在一起,另外有時候包點羊肉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羊肉,喝點小酒,生活好不快活。
后來爺爺過世了,奶奶就沒有那么講究了,冬至的時候就簡單的從市場買幾顆羊頭、幾個羊蹄,煮一煮。那會兒年幼的我不懂得生離去別的意義是什么,只是再也沒有人讓我吃點羊頭、給我撕點羊皮肉了。隨著年歲漸長,直到去年奶奶去世,我忽然懂得親人的離開會讓你對某些事情或者某些東西失去興趣。現(xiàn)在我們在冬至的時候變得越來越簡單,已不再“熬冬”。
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卻最長,可能是為了要留給大家足夠的時間去思念和暢想。思念逝去的親人、思念回不去的舊時光,暢想未來、暢想美好的明天。(戴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