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怎么盼都盼不到長大。步入中年后,又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很快,仿佛昨日還在憧憬未來的模樣,今天卻已站在歲月的門檻上回望。
歷經三十多載春秋,歲月饋贈了我太多太多。總想寫點什么,但是每每提筆,又不知從何落筆。那些沉淀在心底的往事,如同散落在玉盤的大珠小珠,顆顆璀璨珍貴,但總難以串珠成鏈。歲月厚我,我卻辜負了它的深情。
當時間的指針再次悄然指向新年的起點,心中再次涌動起無限感慨和期許。我想著,乘此機會,讓時光再次慢下來,好好沉淀一下自己,順便重新收拾一下那些過往的時光。
這次,就從故鄉說起吧。
我生在陜北的一個小村莊。那里的山不高,卻連綿起伏,像極了老祖宗的脊背。家里有十余畝地,基本都在山上。雖然貧瘠,但在父母的辛勤勞作下,不僅能滿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還能略有結余,供我們兄弟姐妹讀書。每次隨父母上山干活,我總喜歡跑在最高的山頭,看蓬勃的日出,遠眺十萬大山。有時也會冥想:山的那頭是什么?一定是高樓林立的城市吧,那里或許有青石板鋪成的路,穿上我的小皮鞋,走在上面就會咯噔咯噔作響……
我渴望外面的世界,我又深愛這里的山山水水、人和事。每每困頓之時,總會懷念起與伙伴們在山梁間歡快的奔跑,追逐落日的余暉時光;總難忘,躺在地頭間,看云卷云舒,聽風在耳邊低語。那里是自由的、歡快的,就連風仿佛都是甜的。
我也喜歡聽村里的老人們講故事、拉家常。特別是在無聊的漫長冬日里,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早早就吃了飯,聚集在村頭,圍坐在某一人家的門道上,沐浴著暖暖的陽光,啦東家、扯西家,談一年的收獲,訴歲月的艱難,講關于戰爭、饑荒、變遷以及外面的故事。大家手里都不閑著,婦女們一般會納鞋底、織毛衣,老漢們則會吧嗒著傳了幾輩的旱煙鍋,青壯的男人們往往會坐在里屋的炕頭喝酒、打牌。孩子們一般是待不住的,總會在院子里捉迷藏或打鬧嬉戲,玩累了,會依偎在奶奶或媽媽的懷里,掏耳朵、聽故事……祥和的村莊,會在牛羊的叫聲中,煙霧的升騰里,聲聲呼兒喚女中,慢慢歸于平靜,結束一天。
最懷念的還要屬媽媽的味道。在那個物資匱乏的童年,食材很少,白面、山野(土豆)以及各種谷物就是陜北農村人的主要食糧。為了滿足我們幾個姊妹兄弟的味蕾,媽媽總是想法設法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各種美食。特別是把山野利用到了極致。泥不溜秋的山野,在媽媽的妙手下,有時會變成山野丸子,有時會是黑愣愣,更驚喜的是還能被制作為涼粉。那些簡單的食物,在現在平常人的眼里也許不算什么,路邊攤位就賣幾塊錢,但是至今,仍是我心中最深的念想。特別是到了酷暑難耐的夏天,舌尖上的記憶便會悄然蘇醒,就想吃媽媽做的那碗酸爽順滑的涼粉。讓念念不忘的還有那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滋滋作響的炒菜聲、手拉風箱的呼呼聲和土灶中那爐紅彤彤的木材火。大概,這就是媽媽的味道或家的味道吧。
在這日復一日的日子里,我也慢慢長大成人。
如今,我已遠離了那個小村莊,走過了許多地方,見識了更多美麗的風景,但那些有關童年和故鄉的記憶是任何風景都無法比擬的。因為,那片厚重黃土地,見證了父母的辛勤勞作,生活的不易。也承載著我無數的歡笑,烙印了我對未來的憧憬與對家鄉的深情。更讓我懂得了珍惜與感恩,賦予了我堅韌和頑強。
歲月清淺,卻足以沉淀下最真摯的情感。新的一年,就讓我用筆下的文字對過往歲月和故鄉深深的致敬吧。(馬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