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我帶著母親回了趟闊別已久的老家,那個有著窯洞和熱炕的地方。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顛簸,我的思緒也飄回了曾經一家人在窯洞里生活的歲月。
故鄉的窯洞,依山而建,土黃色的墻面在歲月的侵蝕下略顯斑駁,卻依舊穩穩地扎根在這片黃土地上。窯洞前的小院,如今已有些荒蕪,雜草叢生,只有那棵老槐樹還挺立在角落,像是一位忠實的守護者,默默見證著時光的流轉和我們一家人的故事。
推開那扇陳舊卻熟悉的門,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窯洞里的陳設還保留著往昔的模樣,土炕占據了大半空間,炕頭的灶臺上,擺放著早已落了灰的炊具。我輕輕撫摸著炕沿,記憶的閘門轟然打開,那些曾經的溫馨畫面如潮水般涌來。
陜北的冬天總是特別的冷。小時候,每到冬天,窯洞就成了我們一家人的避風灣。母親總會早早地在炕洞里添上柴禾,將炕燒得熱乎乎的。一家人圍坐在炕上,只有父親不停坐在地上編著精巧的柳框,我和弟弟則趴在炕桌上寫作業,昏黃的燈光在窯洞的墻壁上搖曳,映出我們幸福的身影。
夜晚,躺在暖烘烘的炕上,聽著窗外呼嘯的北風,我卻感到無比安心。母親會給我們講古老的傳說,那些故事在窯洞的靜謐中仿佛帶著神秘的力量,伴我進入甜甜的夢鄉。
如今,我們都已長大,離開了故鄉,住進了城市的高樓大廈。但在母親的眼中,我分明看到了她對這片窯洞的深深眷戀。她緩緩走到炕邊,坐了下來,用手輕輕摩挲著炕席,眼神中滿是溫柔與懷念。
“還是這窯洞好啊,冬天暖,夏天涼。”母親輕聲說道,聲音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我在母親身邊坐下,將頭靠在她的肩上,就像小時候那樣。“媽,以后我們常回來看看。”我說。母親微微點頭,沒有說話,但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也是這樣想的。墻壁上還掛著幾張老舊的照片,照片中有母親年輕時的笑容燦爛。
在窯洞里住了一晚,那熱炕依舊溫暖如初,就像母親的懷抱。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炕上,我睜開眼,看到母親已經起身,在灶臺上忙碌著,為我們準備早餐。裊裊炊煙從煙囪升起,飄散在故鄉的上空,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過去那些簡單而幸福的日子。
雖然歲月在變遷,故鄉的窯洞也漸漸變得陳舊,但它所承載的那份親情與溫暖,卻永遠不會褪色。這里是我們的根,是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角落。無論走得多遠,只要回到這窯洞里,躺在這暖炕上,就能找回那份久違的寧靜與安心。
車子緩緩駛離老家所在的村頭,我回頭望去,那窯洞在陽光的照耀下愈發顯得質樸而親切。我知道,下次歸來,它依然會在這里,守望著我們,守望著那份濃濃的故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