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化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考
電化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張福增
楊照乾書記在陜煤集團三屆二次職代會暨 2023 年工作會上用一個段落專門闡述了陜煤集團“奮進者文化”,用兩個段落闡述了為什么創建世界“一流企業更是得靠一流文化來支撐”。他講到,“當今世界,擁有資源固然重要,但資源遠沒有技術重要,技術遠沒有人才重要,人才遠沒有體制機制重要,體制機制遠沒有企業文化重要”。形象生動地講明了“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定位。
神木電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化公司”)以神木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地方企業“地縣電廠”起家,經歷了陜煤集團的重整,幾乎伴隨了一代人的記憶走到了今天。隨著企業的發展,沉淀了厚重的企業文化。而現實是電化公司的企業文化理念還沒有形成共識,各種文化交織,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的企業文化價值體系。下面我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電化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和思考:
消除一個誤解:電化公司沒有企業文化。
有人說,電化公司沒有企業文化理念、沒有企業文化手冊、沒有企業文化視覺識別系統,所以電化公司沒有企業文化。顯然,這是對企業文化的曲解。他們認為企業文化就是“掛在墻上”的文化、“寫在手冊里”的文化。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絕大多數員工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作為一個上千員工的企業,一定有大家共同認同的一些集體的行為習慣。所以電化公司的企業文化其實一直都是存在的,不需要我們刻意說要創建企業文化,因為具有電化特色的企業文化一直都存在。
“電化公司沒有企業文化”的根源在哪里?
“電化公司沒有企業文化”的直觀感受是真實存在的。文化的成型,除了厚重的歷史沉淀外,還需要提煉總結和正向引導,沒有“積淀+提煉+引導”的過程,文化就是抽象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抽象的企業文化形象化、具體化,并加以正向引導,就能避免企業文化的“空洞”效應,讓員工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存在。電化公司只有文化積淀,卻沒有文化的提煉和引導,這是“電化公司沒有企業文化”的根源所在。
在文化建設方面僅限于一些探索和嘗試。
電化公司自成立以來,由于產業鏈不完整、地處城市邊緣等不利因素,長期處于求“生存”的發展狀態,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產經營中,企業文化建設長期處于“自由生長”的狀態。期間也嘗試著提煉一些文化理念,如“電化七訣”和“實”字文化,但都是著眼于“點”的突破,沒有實現 “面”的覆蓋。截止目前,除了發揚陜煤集團和神木煤化工的企業文化外,沒有形成具有“電化特色”的企業文化體系。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文化建設不能缺位。
近年來,電化公司一直在尋求“科技轉型”“綠色轉型”的發展新路子。2022年獲得 “陜西省綠色工廠”“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稱號,2023年創建“3A級工業旅游工廠”,申報省級“園林工廠”、國家級“綠色工廠”,主動融入城市發展規劃,為企業發展拓展空間。
一流的企業要一流的文化做支撐。在尋求企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子中,“文化轉型”不能缺位,要堅持與“科技轉型”“綠色轉型”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要在尊重企業歷史厚重文化積淀的基礎上,在貫徹陜煤集團、神木煤化工企業文化的前提下,結合當前企業發展需要,提煉、歸納、總結具有電化特色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企業文化精神譜系,用豐富的文化內涵,立體的文化呈現,講好陜煤故事,講好電化故事,增強電化人發自骨子里的自豪感、榮譽感。要讓全體電化人知道,電化從哪里來,為什么能走到今天,未來要怎么走,凝心聚力、團結奮進,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貢獻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