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會”是我的家鄉戶縣的鄉俗,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從何時開始已經無從考證了。在我們關中地區,每年農歷七月,也有六月的,周至、戶縣、長安等縣,每年夏收夏種忙罷,親戚朋友就開始互相走動了,主人置辦酒菜招呼親戚朋友,說一說今年的收成,下半年的計劃,諞一諞家長里短,也是看女的、回娘家的、說媒的好時機。
這里得著重說一下我們戶縣美食“臊子面”。關中產小麥,面食種類豐富,就面條而言有手搟面、扯面、擺湯面等,這些咱以后有機會再說,但凡是婚喪嫁娶,蓋房上梁,過年過會這些重要日子,必離不開這道臊子面。用好面粉加鹽堿和面,醒好后反復壓制成面胚,最后壓制成韭葉寬的面條。此面條下鍋后湯不混,入口筋道,白生生的面條撈在碗里,澆上自制的大肉臊子和黃花、黑木耳、白嫩的豆腐一塊熬制的臊子湯,撒上綠生生的蔥花、韭菜,最后少不了紅嘡蹚的油潑辣子,一碗地道的臊子面就做成了。看著令人眼饞,吃到嘴里更是回味無窮,這也就是家鄉的味道了吧。
過會時,親戚朋友帶上禮品,早些年多是掛面、點心、白糖之類,而今條件好了,有煙有酒、一桶油、一袋米等等。以前是騎著自行車,也有步行的,現今小汽車也不少,也有跟會做生意的小商小販,多是賣兒童玩具水果吃食的,像棉花糖、氫氣球、套圈等,現在有了旋轉木馬,軌道火車這些游樂設施,吸引著小娃們不肯離去看著很是熱鬧。吃過酒菜,拉過家常,年輕人趁著人都在家找朋友找同學去了,那些有事的該回就回了,留下老人在自己女兒家住個一兩天,出嫁的女子在娘家住個一晚的。
聽老人講,以前大堡子(村子)過會總是要唱幾天大戲的,多是本村村民有的多捐有的少捐,再有出力的,演上幾天秦腔戲,就有女子早早接了娘家爸媽婆和爺來看戲,很是熱鬧。所演劇目有勸人行善的、有講求孝道的、有宣揚忠孝仁義的,有英雄好漢、有奸佞小人、有貞節烈女,生旦凈末丑輪番登場。臺上鑼鼓點兒時而激昂,時而哀怨,臺底下坐了大人小孩,英雄落難觀眾跟著揪心,一家團圓大家是皆大歡喜。棒打鴛鴦有人跟著落淚,正義伸張讓人抖擻精神。千年的光陰在戲臺上也不過是一袋煙的功夫,雖然有的人也許一輩子沒出過州沒走過縣,有的也沒上過學,他們平凡的像一塊地里的土疙瘩,像河邊的野蘆葦綠了又黃了直至在這片土地上消失,啥也沒留下好像不曾來過這個世界。我想坐在臺下的他們跟著戲里的關公過五關斬六將,跟著戲里的王寶釧在寒窯受苦受難,看的是戲,也許成就的是自己的心事。在這些老戲中秦風秦韻被一代代相傳,秦人秦地一輩輩延續著耿直、粗獷、善良的天性。這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現在社會發展了年輕人都不看秦腔了,歌舞逐漸取代了秦腔戲,到我們的孩子更是網絡的時代了。
我有好些年都沒有在家過會了,前兩年回去過了一次感覺沒有啥意思了。也許會并沒有多大變化,變化的是自己的心態,其實其它節日的感覺是一樣的,就把那些美好的記憶留在心底吧。(馬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