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風,就把陜北的山梁吹軟了。農歷三月,風里還夾著些許料峭寒意,可那股子溫柔勁兒,早就藏不住了。我站在自家窯院前,深吸一口氣,空氣中滿是泥土和草木混合的清香。
放眼田間地頭,綠意開始星星點點地鋪展起來。我尋思,村里攔羊老漢白三爺最早知道這事。他那群跑山羊,開春頭一回上山,不再啃那枯草根,專挑向陽坡上剛冒尖的嫩芽下嘴。
每天大早吃罷飯,三爺就甩著羊鏟出了門,朝著羊圈走去。羊兒們似是提前曉得要出門,擠在一塊兒咩咩直叫。等三爺把門一開,便蜂擁而出。蜿蜒的山路上,三爺那身洗得發白的粗布衣裳,在晨風中微微飄動,頭上裹著的羊肚子手巾,隨著他的步伐一顛一顛的,熟悉又親切。他的身影和羊群融為一體,唯有嘴里哼著的陜北民歌調子回蕩在山溝里:“羊啦肚子手巾喲三道道藍,咱們見個面面容易哎呀拉話話難……”這歌聲里,有著黃土地人的豪爽,也有著攔羊老漢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慢些個!別踩了薺菜花!”三爺吆喝一聲,羊群聽話地繞開那片白星星的薺菜花。這地方的野菜,三爺再熟悉不過,灰灰菜愛往糞堆邊湊,苦苣菜貼著地皮長,最好認的是地軟菜,黑綠黑綠的,一場雨下來,就能長滿山坡。
日頭爬到兩竿子高,羊兒們趴在背風的地方倒嚼。三爺圪蹴在土坷垃上,掏出揣了一冬的旱煙袋。煙葉子早碎成渣了,他還是放鼻子底下聞了聞。抽完一羅鍋旱煙,三爺順手掐了把苜蓿芽,在衣襟上蹭蹭土,嚼得滿嘴都是綠汁。他冷不丁想起年輕時唱過的曲兒:“三月里的苜蓿嫩生生,巧手手拌上待親朋……” 調子剛起了個頭,就被山風給刮散了。如今這村里,就剩下些婆姨老漢,年輕人都成了城里的風箏,線攥在鋼筋水泥里頭。
晌午過了些時候,三爺轉到鄰村的山仡梁上,瞧見幾個常年在雙水村寫生的畫家。羊群嚇得直往溝里跑,三爺的羊鏟敲得石頭當當響。看著他們圍著光禿禿的山梁畫個不停,三爺心里直犯嘀咕:這黃土疙瘩有啥好畫的?
“老人家,我們給你畫個像成不!”城里人遞過來的煙卷細溜白凈,三爺別在耳后舍不得抽,心想羊在山洼里吃草,我個攔羊老漢,有啥不能畫的了,便大大方方地蹲著抽旱煙,讓人家畫。他看著遠處山坡上枯了一冬的杜梨樹,一下子活泛起來,細枝上爆出米粒大的綠芽。
日頭壓山時,梁上飄起青煙,三爺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塵土,他的自畫像也畫好了。一個生動形象的陜北老漢躍然紙上,有正面的、側面的,三爺拿了一張高興的合不攏嘴,恨不得馬上回家,跟老伴顯擺。他揮動羊鏟鏟,吆喝著羊群往回走。羊兒們也像是玩夠了,乖乖地跟在他身后。他的身影在夕陽下被拉得老長,和這片黃土地緊緊地融在了一起。
東山梁傳來頭一聲布谷叫,三爺知道,真正的春天在這兒落了根。(白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