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當夜色如墨般緩緩鋪展,如水的月色以最溫柔的筆觸輕輕飄落在靜謐的大地上,繪就一幅幅夢幻般的畫卷。“人在月光里容易夢游,渴望得到也懂得溫柔。”凝視著那輪皎潔的明月,心底的鄉愁與思緒仿佛被這月光所牽引,化作一縷縷輕柔的云煙。
月滿中秋,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絕美畫卷。天幕低垂,繁星點點,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這輪滿月鋪設的背景,讓它更加耀眼奪目。月光輕輕掠過樹梢,為每一片葉子鑲上銀邊,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工藝品。林蔭小徑上,皎潔的月光伴著暖黃的街燈,與樹影共舞,光影斑駁,每一步都踏出了歲月的回響。城市的燈火與明月交相輝映,高樓大廈的玻璃幕墻反射出點點光芒,與夜空中稀疏的星辰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傳統交織的夜景圖。而鄉村的田野上,月光則更加肆無忌憚地鋪灑開來,成熟飽滿的莊稼在月光的照耀下泛著淡淡的光澤,螢火蟲閃著細碎的光,星星點點地綴滿了整個田野,秋蟲合奏著豐收的夜曲,仿佛是大地母親的期許與贊歌。
月滿中秋,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與情感寄托。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便以月為題,抒發思鄉之情,寄托團圓之愿。“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水調歌頭》道出了多少游子對家鄉的深深眷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的詩句則跨越千山萬水,將遠方的心緊緊相連;“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是劉禹錫對美好時光的珍惜與留戀,憂傷與無奈。中秋的圓月是放大鏡,以百萬功率放大了浪漫與遺憾,月溶溶,心亦融融。
月滿中秋,更添幾分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記憶中關于“中秋節”最初的認知來源于奶奶的講述。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透過老舊的木格子窗欞照進屋里,在床前留下一地銀白。奶奶一邊拍著我哄睡,一邊講述那些關于月亮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傳說在耳邊緩緩流淌,我在溫柔的月光和奶奶深沉悠揚的講述聲中進入夢鄉,夢里滿是桂花樹的香氣和月餅的甜美。長大后我曾獨自一人在曠野中凝視中秋的圓月,只為探究是不是真的像奶奶說的那樣,仔細看便能看到吳剛揮斧的身影。最終被淚水模糊了雙眼,也模糊了月影。奶奶的身影卻在蒼茫的月色中清晰起來,嘴角的淺笑、溫柔的目光,灶前忙碌的身影、捧著月餅喚我歸家的情景仿若昨日,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在這輪滿月下,我才深刻體會到那些平凡時刻所蘊含的深情與溫暖,每當抬頭仰望那輪明亮的圓月,心中便會涌起無限的思念與感慨。
月滿中秋,不僅是對團圓的美好祝愿,也是對過往歲月的深情回顧,更是一次對家、對愛、對生活的深情告白。月光如舊,歲月靜好,愿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能隨著月光灑滿每一個角落,愿所有的美好都如這輪滿月一般,永恒而圓滿。(馮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