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東北人,相對于種小麥,我還是對種水稻了解更多一些,直至前段時間,參加了支部開展的主題黨日活動,我才曉得原來種麥是這樣的。迎著小雨,用鋤頭將翻好的地勾出一趟趟整齊的土溝,將麥種撒進去,再蓋上土,麥子就種好了。對于種下的麥子,我一度懷疑它不會發芽,所以每每我去點種時,都會悄悄的多放上一些,好讓它們茁壯成長。三天后,無意之間竟看到,大地上朧起一層萌萌的綠色,我十分驚訝,原來小麥竟生長得這樣快!
我的外婆
媽媽說,她還沒出生的時候,外公外婆帶著舅舅從安徽遷居到了東北。初到東北時,外婆說:“村里真好,玉米棒有一腳多長,再也不怕沒有吃的了,城里讓我回我也不回去了”。直到通知返城時,返城證怎么也找不到了,外婆就真的再也沒回去城里。
生活在農村的外婆,是個居家好手,種地養牲畜,一樣也不在話下。在那個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外婆家的小日子似乎也還不錯,每每家里有好吃的,外婆都會用個小筐裝起來,掛在房梁上,一是防孩子,二是防耗子。然而“家賊”是防不住的,為了吃到筐里的花生,舅舅們用一根棍子,將筐捅個洞,張大嘴巴在筐下接著,一捅、一落、一接,流水線似的操作為偷吃平添了許多樂趣。姥姥還有個百寶箱,里面時不時會放個罐頭,偶然間被三舅發現了,罐頭也就成了目標。面對這極大的誘惑,又想吃又怕挨揍,于是,三舅就用釘子,在罐頭的蓋子上釘了一個孔,飽飽地喝了一頓,等外婆發現時,罐頭已經長毛了。
那個年代,一頓白面條尤為珍貴,每次煮熟后,外婆都會把盛著面條的大盆放在炕頭上燜上一燜,等面條變多了,才讓孩子們吃。每年秋收時,外婆都會格外高興,依稀還記得晾曬場上外婆趟麥子的情景,來來回回一遍又一遍,而這便也成了我的樂趣,每次趟完麥子,都會學著外婆的樣子,將鞋脫下倒一倒,外婆看著我小大人的樣子,笑得格外開心。每當休息的時候,她總會從衣兜里,拿出半個饅頭,喂我幾口,不知道為什么,那時的饅頭那樣香甜……
鄰家阿婆
媽媽說,外婆去世那年我四歲,我不知道外婆是怎么從我的記憶里逃走的,只記得爸爸媽媽去上班,把我寄放在鄰居家,鄰居家有個80多歲的阿婆,眼睛不是很好,總讓我幫著找東西,于是好長一段時間,白天就只有阿婆跟我相依為命,每每我餓的時候,阿婆都會為我沖上一碗油茶面,每次吃得正香的時候,碗就見底了,阿婆就在碗里倒上點水,晃一晃碗讓我喝掉。媽媽說,阿婆是受過苦、挨過餓的人,她的弟弟就是被餓死的,所以對吃的東西格外珍惜。
再后來,我稍微長大一點時,發現阿婆在吃飯時,總會自言自語的說“你們趕上了好時候……”我看著阿婆,一手拿著饅頭,另一只手揪一小塊,摸索著放進嘴里,阿婆的眼睛終究是看不見了。阿婆和外婆有著相同的習慣,會將吃一半的饅頭用手絹包住放在衣兜里,然后拍上一拍,再去干活,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安心,我想大多是因為經歷過吧。
每次下班,路過那片親自己手種的“麥田”,都會不自覺地望一望,希望能在麥田盡頭重拾兒時的記憶,能想起外婆和阿婆衣兜里的那半個饅頭兒。(天元公司 高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