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在家鄉叫煎帽或煎饃,其名大概源于其形圓如夏季的草帽或能當做饃一樣的主食,因其不需要一點菜,只要有油潑的辣子蒜水水,便可使一頓飯吃得有滋有味,是關中夏季農家的一種簡易方便飯。
因為愛吃煎餅,父親在灶房門前的空地上栽了一顆花椒樹。想吃時,無需出門,捋一把新鮮的花椒葉就可,方便許多。煎餅食材簡單,做法簡易,在盛有白面的盆里放入剁碎的新鮮花椒葉,加入鹽和水,攪拌成沒有面疙瘩的糊狀。燒熱的尺八鏊子里,用油布打上一層油,舀上一勺面糊順著鏊子澆成圓環形,用專用的木質刮板迅速使面糊攤滿整個鏊子,待鏊子里的面糊凝固發青,雙手迅速從翹起的煎帽邊緣提起翻過,須臾功夫,一張烙好的煎餅便可從滾燙的鏊子提起放在一旁早已備好的篦子上。
夏季高溫,加之滾燙的鏊子,看似操作簡單,做起來卻是非常的不容易。站在灶旁就有灼熱難耐的感覺,翻轉滾燙尺八的軟面圓片,需要火中取栗似的準、快、穩,稍慢,一張煎餅就會黏在一起或斷裂。要攤好煎帽,一是要把握好面糊的稀稠,稀了,吃起來軟糯不筋,稠了面發硬,缺少柔韌感;再就是要把握好火候,溫度太高,會出現焦糊,溫度過低,則面死結,口感不佳。一張上好的煎餅要看似白中有黃,黃而不糊,軟而勁道,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椒鹽的面味和爨香。
攤好晾涼的煎餅被對折疊成三角形放在盤子里,拿起一張,撕成碎塊蘸辣子水水吃。吃煎餅,城里人大多卷菜熱吃,總感覺軟糯不爽口。要說好吃,還是等煎餅晾涼后,勁道有嚼頭,蘸上地道的關中辣子蒜水水,醇正的面香、椒鹽香,和著蒜香、油香、醋香和秦椒的辣香,一股不可言狀的酸爽彌漫了整個口腔和所有味覺。
母親廚藝雖不算高超,但母親攤煎餅的手藝卻是一絕,母親攤的煎餅形大,攤滿了整個鏊子,因為面糊的稀稠及火候把握的恰到好處,母親攤的煎餅也是格外的好吃。最為外祖母樂道的是母親可以用雜糧攤煎餅,因為雜糧面缺少筋性,更加增添了攤煎餅的難度。所以,好多親屬都喜歡吃母親攤的煎餅,特別是姨母因關節炎生活不便時,常邀請母親去她家攤煎餅吃,姨母常說:你媽攤的煎餅就是好吃。所以,母親的煎餅也常被表姊妹們念叨。大表兄生前也幾次去我家讓母親攤煎餅吃,每和母親聊起這些家常事,總能感受到母親對至親的那份情義和不舍。
如今,母親年事已高,身體欠佳,需要倚仗藥物和拐杖來維持生活,做飯多有不便。但每次回家,母親總要傾其心力,用家鄉的美味撫平兒女在外久渴的思鄉之情。(鄧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