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綻,街巷深處的早點鋪已騰起白霧,竹制蒸籠掀開的剎那,甜粽特有的米香裹挾著蜜餞的馥郁,絲絲縷縷鉆入行人鼻間。這香氣,總能輕易勾起北方人關于甜粽的綿長記憶,在時光的長河里泛起溫柔的漣漪。
北方的土地廣袤而質樸,孕育出的飲食文化多以豪爽大氣著稱,可在粽子這件事上,卻藏著細膩溫柔的一面。不同于南方粽的咸香豐腴,北方甜粽似是大家閨秀,溫婉含蓄,以純粹的清甜俘獲人心。糯米需精選顆粒飽滿、質地圓潤的東北五常糯米,在清水里浸泡數小時,待其吸飽水分,顆顆瑩潤透亮,仿佛裹著一層朦朧月光。粽葉要選寬大柔韌的蘆葦葉,在沸水中翻滾片刻,褪去青澀,染上自然的清香。
包粽子的過程,于北方人而言,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盛會。記得奶奶以前總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銀絲在陽光下閃爍,布滿皺紋的手卻靈巧依舊。她將粽葉卷成漏斗狀,填入大半糯米,再放上幾粒紅棗或一勺豆沙,那豆沙是提前用小火慢熬的,紅豆煮得綿軟,融入白砂糖與豬油,甜香醇厚。最后添上糯米壓實,粽葉輕輕包裹,棉線纏繞數圈,一個棱角分明、小巧玲瓏的甜粽便誕生了。
蒸煮甜粽時,整個屋子都氤氳著溫暖的氣息。灶火舔舐著鍋底,水汽在鍋蓋邊緣凝結成珠,滴答滴答落下。等待的時光里,大人們圍坐聊天,孩子們則趴在灶臺邊,眼巴巴望著蒸籠,時不時問一句“好了沒”。當甜粽終于出鍋,熱氣蒸騰間,褪去粽葉的粽子宛如羊脂玉,在碗里微微發亮。咬上一口,糯米軟糯黏牙,紅棗的甜香在齒間爆開,豆沙的綿密細膩在舌尖流淌,甜蜜順著喉嚨滑入心底,熨帖了每一處角落。
在北方,甜粽不僅是美食,更是情感的寄托。端午時節,它是家人團聚的象征,一家人圍坐桌前,分享著甜粽,閑話家常,歡聲笑語回蕩屋內;遠行時,母親會早早備好甜粽,塞進孩子的行囊,那一個個帶著體溫的甜粽,飽含著無盡牽掛與不舍;工作疲憊時,買上一個甜粽,坐在街邊慢慢品嘗,熟悉的味道能瞬間驅散滿身疲憊,帶來心靈的慰藉。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北方的街頭巷尾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新式粽子,可甜粽的地位始終無可撼動。它承載著北方人的童年記憶,傳承著家庭的溫暖與愛意,在時光的打磨下愈發珍貴。每一口甜粽,都是對過往歲月的懷念,對當下生活的熱愛,也是對未來日子的期許,讓北方人在歲月的長河里,始終保有一份甜蜜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