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一個展柜里,十塊陳舊的銀元格外顯眼,捐贈者共產黨員龔建業說,“這是我的傳家寶,承載著紅軍的故事,刻錄著戰亂時期馬革裹尸民不聊生的崢嶸歲月,印證著共產黨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不朽誓言。”
望著銀元,滾滾歷史回到了1935年11月的那個深秋。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長征,途經大庸縣雙溪橋鄉陳家山村。國民黨反動派趁機造謠、恐嚇群眾:“誰要是敢收留紅軍或者提供糧食,全家都要殺頭!”接著,國民黨軍官就對村子進行了掃蕩,見東西就搶,村民們人人自危,見到拿槍的就害怕。一個傍晚,見遠處有隊伍開進,雙溪橋村民龔占燕跟著鄉親們早早地就躲進了后山,生怕被搶掠,自家園子里僅剩的一些蘿卜、白菜成為他最放心不下的“財產”。
鄉親們在山上心急如焚,卻只能無奈地等著,紛紛向天作揖祈禱。直到第二天清晨,水溝邊的斜塔處響起了行軍號,這支部隊終于開走了。龔占燕急忙跑下山,看到自己園子里的蘿卜白菜被拔去了一半,他氣得捶胸頓足,指天就要罵人。但細心一看,他卻發覺剩下的4棵白菜是長得最好的,旁邊還放著一節楠竹,他好奇地踢了一腳,一疊銀元滑了出來,楠竹片上還寫了些字,讀過幾年私塾的龔占燕見上面寫道:
“老鄉:對不起,未經你許可,將你家白菜扯得吃了,只留下幾棵白菜種,給你十塊銀元作菜金補償!”落款是紅十六師某團、吳、劉。
龔占燕驚呆了,在當時,一塊銀元能買一擔谷,蘿卜白菜哪有這么值錢啊!他數了數撿起來的銀元,不多不少,正好十塊。他攥著銀元想著,世上哪里有這么好的部隊啊,哪里有不拿老百姓東西的軍人啊?緩過神來,他才猛然間想明白,急忙對山上大喊:“大家快回來,他們是紅軍,他們不拿老百姓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的隊伍……”
鄉親們跑回家,看到門都是好的,菜沒有少,柴火還更多了,街面既干凈又整潔,根本不像前幾天國民黨燒殺搶掠后那樣遍地狼藉、惡臭熏天。龔占燕向大家說了十塊銀元的緣由,鄉親們無不動容,急忙追上部隊,要接戰士們回家吃點熱飯、喝口熱湯。
經過了解,原來部隊是顧及鄉親們的安全,才在昨天逗留一夜就匆忙離開,然而剛經歷突圍戰的戰士們因為風餐露宿,早就體力不支,眼看就要堅持不下去了,昨天還是考慮到續命和行軍,才不得已用到了龔占燕家的白菜,而且剩下4棵最好的白菜、放下十塊銀元也是指揮員千叮嚀萬囑咐的。戰士們拗不過鄉親們的挽留,回到村里,但為了不牽連鄉親們,指揮員下達了“四個銅板換一竹節飯”的軍令。白天,鄉親不收錢、戰士就不吃飯,晚上,戰士們就在街面冒著寒風入睡,鄉親們怎么拉也拉不進屋……深秋的夜很涼,但紅軍在,鄉親們心里就充滿溫暖。
龔占燕找到指揮員,要將這筆“巨款”——十塊銀元還給部隊,指揮員拉著龔占燕的手說,“大哥,錢您就收下吧!我們黨、我們紅軍是有紀律的,我們就是希望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等革命勝利了,我們再回來幫您劈柴擔水、開荒種菜。” 龔占燕久久說不出話來,那十塊銀元,就這樣成為了他的傳家寶。
這就是十塊銀元的故事。十塊銀元,講述著紅軍戰士舍生忘去求解放的光榮使命;十塊銀元,輝映出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永恒初心。(賀海霞)
(稿件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