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乃文化禮儀之邦,自古崇尚禮尚往來,講究的是你來我往,來而不往,非禮也。
家鄉地處關中平原東北部渭北旱塬地帶,乃一代名相王鼎及名將楊虎成故里蒲城,縣域內五陵逶迤,堯峰蒼翠,雙塔對峙,自古民風古樸純厚,禮尚往來的民俗禮儀在家鄉四時八節中被發揮的淋漓盡致。除了春節拜年,家鄉把晚輩探望長輩的節氣都稱為“看”,看麥熟、看忙罷、看八月十五,長輩去晚輩家的走動的節氣則叫做“送”,送鶼鶼、送端午、送九月饃、送灶火饦,這樣一來一往的親情式走動,拉近了親情,延續了千年血脈和文化傳承。
端午送粽子是一年中長輩去晚輩家走動的第二個節日,寄托了酷暑將至之時,長輩對晚輩的濃濃愛意和關懷。
端午臨近,年長的親戚一定會帶著一串青翠欲滴、軟糯香甜的涼粽子、新鮮剛熟的黃杏,酥脆的油麻花或餅干等一類的食品向晚輩們送去夏的清涼,講究一點的還要帶上自家烙制的饦饦饃,濃濃的親情融入淡淡的饃香之中。此風俗猶以娘家對剛出嫁的閨女或外家對剛出生的外孫、外孫女禮儀最為隆重。
剛過門的媳婦娘家及親屬必須事先跟親家約好送端午的日子,為女兒置辦應時的節令禮物,如涼席、竹簾、雨傘、電扇、空調一類的消夏用品。包粽子是個技術活,但一般人家都不用買來的粽子,往往自己選取上好的紅棗、糯米,采摘新鮮葦葉,請人包制禮粽。有嫌麻煩的則去賣粽子那兒提前定制,一定是叮嚀了再叮嚀:這是給女兒送的粽子,一定要包好!唯恐出現差錯,而被別人笑話,所以價格一般也高出市場的賣價。另外,還要選用上好的經年陳麥磨出面粉,放上酵子、花椒葉、鹽、小茴香、芝麻等調料,烙饦饦饃。面要和硬、餳下、揉到,搓成條,揪成大小均勻的面劑,搟成圓形,用刀或梳子飾以圓或菱形花紋,撒上芝麻,文火慢煨,講究的是功夫。烙好的饃兩面要有花色,似虎背或菊花。吃起來勁道、耐嚼、清香,咸淡適口,回味無窮。俗話說:打到的婆娘,揉到的面,要吃上好的饃,不費一番氣力是不行的。懂禮數的女方娘家,往往還要向男方家長輩帶一些綠豆糕一類的應時點心,以示長幼有別。
女婿家則置辦酒席迎接親朋。簡單的早晨一頓角面,弄幾個菜。下午幾個涼菜,喝些酒,吃一頓餃子,簡單實惠。講究的要請大廚,七碟子八大碗,有茶點、有酒菜,有換菜,吃飯菜,雞魚帶把肘子,油魚海參,棗肉八寶甜飯,生姜丸子醪糟等樣樣不差,以示熱情。親戚走時,女婿家會回個碗,碗內放入不同的菜和肉,再放上些饃,以酬謝親戚家不方便來的親屬或村院中幫忙的鄉鄰。
遇到剛出生的外孫或外孫女,外家和親戚則對孩子要送香包,其形狀有長命鎖、餛飩、棒槌及蝎子等,內填充棉花和配好的艾葉、白芷、蒼術等中藥材,以防疫毒、蚊蟲叮咬及避穢化濁等。還有五毒裹肚、紅馬夾、貓娃鞋等,祈求孩子平安,健康。見過最好的香包,還要數大表弟小時候其干爺家送的香包,顏色鮮艷搭配到位,樣式種類多,造型活靈活現,至今記憶尤深,不失其蒲城杏壇碩師書香門第的儒雅之風。
端午當天,人們早起割艾草,采草藥、在家門口掛艾草、吃粽子。聽爺爺說,這天如能抓住蟾蜍,給蟾蜍嘴里塞上一錠墨,懸掛陰干后,磨墨抹在瘡疴療毒猶為靈驗。記憶中,三爺在祖墳的空地中種了一片艾草,端午總會割了回來,送給各家,其余的掛墻上陰干,有需要的拿去用就是了。如今,妻子在自家地頭的路邊也栽了一片艾草,除了自己采用以外,大多則為所需路人的采用,也有到家里來討要治病的。
有小孩的人家,一大早起來就為孩子脖子、手腕、腳腕佩戴香包、五色絲線等,金貴的孩子還要穿上繡有五毒的紅裹肚或紅馬夾。用白酒調制雄黃,給孩子七竅及肛門等裸露之處涂上雄黃,有的還在小孩的額頭涂一“王”字,以禁毒邪及蚊蟲等的侵擾。談到雄黃,不由得想起小時候常聽爺爺講《白蛇傳》的故事,法海讓許仙用雄黃酒使白蛇現了原形,那時便有了雄黃酒是無所不能的神藥。下午,則多吃一頓餃子,講究的弄幾個涼菜,喝點酒,一家歡聚,其樂融融。
由家鄉的民俗不難看出,端午其實就是一個古代勞動人民在酷暑將至,防疫毒、防暑熱、送清涼,祈求平安健康,預防疾病的民俗節日活動,這其中傳承了古代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祈求平安與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望。(鄧國濤)